suncitygroup太阳成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关于我们
团队力量
本科教学
研究生教育
学科与科研
国际交流
党建工作
员工工作
员工专栏
ABOUT US
发展历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英语系
翻译系
大学英语教学一部
大学英语教学二部
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
翻译专业
公共英语
实践教学
教学成果
通知通告
招生信息
专业介绍
导师队伍
培养方案
相关下载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国际交流活动
合作单位(院所)
组织架构
党建活动
理论学习
党风廉政
入党流程
新闻公告
员工风采
员工组织
团学工作
就业服务
下载专区
员工风采
员工活动
历届考研
General Introduction
首页
最新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正文
红旗渠建设中的廉洁密码
2023-10-25 14:01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历经10年修建,长度达1500公里。这项倾当时河南林县全县之力、总投资达1.25亿元的浩大工程,却没有出现过贪污挪用行为和干部失职渎职现象,让人深切感受到红旗渠精神中的廉洁魅力。2010年5月,红旗渠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扎紧制度笼子,人人心中有戒。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根本。红旗渠由林县(后改林州市)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参与修建的民工超过10万人。在开工战线长、用工劳力紧、后勤管理人员极少的情况下,要把庞杂纷繁的人财物管好用好,只能靠严密的管理制度,靠党员干部的遵规守纪意识。
1960年2月,工程全面动工伊始,林县县委就建立了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营、连和排四级管理体制,各管理层级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据档案记载,仅组织建设、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岗位责任、施工安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就有190多项。特别是为加强对管理岗位和领导干部的约束,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三条纪律,以及同劳动同食堂、待人和气、办事公道、买卖公平、如实反映情况、提高政治水平、工作要同群众商量、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八项注意。
为使各项制度规矩落实落地,提高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意识,林县监察委员会在工程开工不久,就出台了《关于目前党员干部进行纪律教育要点》,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遵规守纪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明白重大工程面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为深化教育活动成果,县委还发出通知,要求从县级干部做起,“不准用公款请客,不准拿公共财物送礼”;从县委县政府开始,“外来客人看戏、看电影一律由个人买票,不准让剧团赠票”。这些自上而下、率先垂范的措施,给权力画出了“红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和不正之风。
公私界线分明,不占公家便宜。
公私分明方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红旗渠始建于物资极度匮乏的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周期长,物资渠道不一,数量种类繁杂,而且由于一线劳力需要,人财物管理人员多次轮换。但跨越10年的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心里都有本“公私账”,没有出现过侵占公家财物的现象。
当时最大的工程量是劈山开渠,但炸药供应一直很紧张。林县县政府就自力更生建起了炸药厂。副厂长高仁福带着十多名技术骨干吃住工地,用硝酸铵配食盐熬制炸药。带的口粮不够吃,他们就到处采野菜、捞河草充饥。这些食物没有食盐就更难以下咽,而且长期不吃盐人就会经常感到乏力、浮肿,甚至走不动路。但十几名制造炸药的工人,面对眼前堆着小山一样的食盐,没有人去偷吃一口。因为,大家都认为那盐是公家的。
红旗渠纪念馆有一件令参观者驻足唏嘘的纪念品,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旧炸药箱。掀开箱子,在箱盖的背面上,贴着一张泛黄的“收据”。上面写着“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委员彭士俊”,盖着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财务“大印”。当年在建设工地上,民工们都是几个月轮换一次,指挥部工作的同志长时间守在工地时间久了,换洗衣服和一些个人用品无处存放,大家就想用废旧炸药箱存放个人的物品。但因为废炸药箱是公家的东西,谁都不好意思开这个口。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委员彭士俊听到后,就汇报给了指挥部总指挥长马有金。后来开会决定由财务部门按每只0.75元作价出售,且每人只限一只,彭士俊也跟着买了一只。为了证明没有占公家的便宜,大家就都把财务收据贴在了箱子盖的背面。
上下一律平等,谁也不能特殊。
以身作则、吃苦在前,是红旗渠建设中的廉洁密码。红旗渠动工建设,不仅建设物资紧张,而且粮食极度匮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工程建设指挥部那些领导干部,既要现场指挥、熬夜开会,还要与民工们一起,在开渠一线劳动。但是,这么繁重的工作,领导们不仅没有加班“补助”,而且还把自己的口粮降低到民工之下。
红旗渠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当时渠上的干部和民工的粮食日补助标准为:1960年2月至4月,民工2斤、干部1.5斤;1960年9月至10月,民工1.8斤、干部1.5斤;1960年9月至10月,民工1.2斤、干部0.8斤;1960年11月至1961年5月,民工1.5斤、干部1.2斤;1961年6月至1966年5月,民工1.8斤、干部1.2斤。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随着自然灾害的加剧,粮食供应标准不断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干部口粮标准始终低于工地上的民工口粮标准。
工作任务繁重、粮食供应标准低,造成很多领导干部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后勤供应的同志就在最大限度解决民工吃饭问题的同时,想给领导们开个“小灶”。有一天,县委书记杨贵在工地与民工一起劳动,晚上回来还要开会,炊事员就用小米给他蒸了一碗“硬饭”。杨贵见后对炊事员说:“为什么我要比人家特殊呢?大家吃啥我吃啥!”炊事员说:“你晚上还要加班开会,得吃点耐饿的‘硬饭’。这饭是给您做的,你不吃谁也不会吃。”杨贵当场发了火。结果,这碗小米饭只得被炊事员端去,倒进“照月亮”(工地上比喻饭稀)的稀饭锅里,搅和搅和大家一起分喝了。
【
关闭窗口
】
suncitygroup太阳成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